撰稿/賴韻安 圖/網路資源

 

  1970年12月7日,時任西德總理,為訪問東歐國情而來到波蘭的維利‧勃蘭特(Willy‧Brandt)前往華沙的猶太區起義紀念碑弔唁受害者,面帶肅然的他向紀念碑獻上花圈致意,並在眾目睽睽下屈膝一跪,神情之平靜與旁人的驚愕恰成對比。透過鏡頭放送,讓全世界都看見這一跪及其背後深沉的意涵。

 

圖一.jpg  

勃蘭特的一跪

 

  二戰期間,希特勒率領的德國納粹以維護亞利安血統為己任,於各地成立集中營囚禁被視為異端的猶太人,並施行各種酷刑將其折磨致死。1939年德軍攻入波蘭,於首都華沙建立隔離區,眾多人民被送進此地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在傷寒及飢餓交迫下,多數人無法撐過而死去,即使僥倖逃過一劫,毒氣室卻將一切變成絕望,不願死得毫無尊嚴的隔離區民眾決定反抗。1943年1月,納粹軍隊準備將一批囚犯運往他處,途中受到猶太武裝組織藉機攻擊,雙方陷入僵持;4月19日,德軍進行大規模掃蕩,僅僅數天就有萬餘人犧牲,被送往死亡營之人更不計其數,此次起義以非常慘烈的方式結束。

 

圖二.jpg  

猶太區起義紀念碑

 

  戰爭結束後,無數辱罵及譴責由非戰犯的德國人民一肩扛起,眾人為彌補受害者在各方面盡心盡力。勃蘭特之所以來到波蘭,是為了簽訂將波蘭應有權力歸還的華沙公約,正當所有人認為拜訪猶太區起義紀念碑只是普通的致意活動,卻沒料到出現驚人之舉。照理來說這位二戰期間流亡在外的總理並非戰犯,不需要做出下跪這種舉動。事後訪談中,勃蘭特提到他認為把納粹的罪孽歸咎給現在之德國並不公平,但接下總理職務的自己有責任替前人贖罪,而一個花圈並不足以表達歉意。

 

圖三.jpg

驚人一跪後,勃蘭特得到了諾貝爾和平獎

 

  雖然此舉得到全世界贊同,仍有人質疑其作秀成分居多,但無疑代表著德國承擔歷史罪責的勇氣。勇於承認自己不堪過往的國家並不多,大多時間總是避而不談、推卸責任,使戰爭殘留問題至今仍是這些國家不願被揭開的瘡疤。華沙一跪促使德國人正視與東歐的關係,縱使無罪,亦須盡自己所能替有罪之同胞彌補過錯,令整個歐洲重新團結。殘破不堪的土地需要大家共同復興,但經歷戰火蹂躪後人們心中滿是傷痕,對曾經對立的一方懷有恨意而被蒙蔽雙眼,無論是哪一邊都不會幸福。學會彎下身軀道歉及寬恕敵人都不簡單,如果願意改變,期盼的和平必定到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