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卜允婷   圖/戴晉新老師提供

 

  新學期至今已開學兩週,戴晉新老師結束了為期一年的休假,回到輔大歷史系這個大家庭。在本次的嶄新系列中,特別邀請老師談談他在假期間的遊歷,並告訴大家在本學期所開的課程有什麼轉變,以及對大一新生的想法及建議。


  休假期間,老師在學術方面從事了他這兩年來一直關注的議題──中國古代史家的史學史意識。過去已寫過司馬遷、班固,目前已著手研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表現的史學史意識 。去年下半年留在國內,出席了一兩場學術研討會;今年的上半年則是前往中國大陸,以上海、北京兩地為中心展開了學術研討、教學、尋訪故舊的活動。今年3月,老師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之邀擔任為期八週的訪問教授,在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中講授先秦兩漢史學史專題。3月之後也陸續在安徽大學、上海大學及上海復旦大學等地進行訪問演講,這些演講都是在討論史學史意識,和老師的先秦史、史學史專業有很大的關聯性。

 

2013杭州行_037  

學術研討會剪影

話進史心 釋放熱情

 

  中國史學史這門課,老師說這算是進階課程,幾年前開過20世紀中國史學史專題,希望以討論的方式來上課,但是學生們對中國大陸1949年之後的史學研究情形不是很熟悉,所以將這類的內容濃縮在中國史學史的幾個單元裡跟同學介紹。「和史家做朋友」是老師在這門課所強調的,對於此點,老師表示:「中國史學史呢,我想呈現的是,我對自我做見證,我是那些史家們、我可以做那些史家們,我可以了解他們心裡在想什麼。我想向同學們解釋的是這些東西。」藉由閱讀古代名家的著作及當代歷史學者的品評,試著了解史家在其所身處的時代中,為何這樣思考?是有意識地做史還是無意識地留下史料?而同學們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思考這些史料在當時及現代分別具有什麼意義。舉例來說,老師在講課導言中提及史學、史學史和史學史意識的特點,並且從文化史、思想史、學術史這三個面向的特性去思考、認識,進而從事研究。

 

  提到中國飲食文化史,老師笑著說這是同學們一直很感興趣的一門課。開學至今,向老師詢問加簽的同學為數不少,不過為了控制上課人數及教學品質,目前已停止加簽。老師希望同學在課程中,能夠藉由史料的爬梳及日常生活的經驗,成為一個體認生活的藝術家。透過禮記、詩經、先秦諸子等的言論中所記載的飲食文化,從古典到現代,培養深層的文化底蘊,將會使平凡無奇的生活更加充盈。

 

  在必修專業學門中,大三的史學方法,老師說他是個教練的角色。學生要自己從一手史料中結合先前的歷史認識,做出一篇實證研究。而大一的中國通史,講授方式不再像過去中學的歷史課,詳細地將各朝各代逐一羅列介紹,在大學的課堂裡頭,了解研究中國各個斷代的歷史名家究竟有何觀點,進而得到對於一個時代或事件的解釋。而老師在休假兜了一圈回來後,心境上有了些轉變,表示對於教學有一個明顯的新想法:「我對於如何去鼓勵同學,有比較多的感觸,就我比較積極的去思考──如何去鼓勵同學。我認為,我釋放了比較多的熱情。比方說,我會跟同學講說,我在你們的眼神中找不到足以鼓勵我的光芒,諸如此類。」雖然標準不變,但多了鼓勵與熱情,希望藉此能夠提升同學們的學習士氣及向心力。

 

給大一新生的話:找尋建構自己知識的模式


  對於大一的新生的期許,老師表示由於社會的變遷,現在的大學是普及式的教育模式。「我們做老師的還是希望能夠把同學當作菁英式大學時代的學生來教」老師如此殷殷期盼著,並且希望「大一的同學,能夠多思考、多認清讀大學這件事情,在自己的人生裡面,具有怎樣的意義。或者你希望能建構怎樣的你,多想想這個問題。」進入輔大歷史系,大一時放慢腳步,多看、多聽、多學、多想。藉由課內外的學習,思考自己讀大學的意義、找尋建構自己知識基礎的模式。老師語重心長地說:「窄路是高人走出來的」,歷史學的地位在社會各個學科中或許是式微了,但與其說是式微,不如說歷史是建構其他學科的基礎。我們可以利用在其他領域的的認識並結合歷史系所教授的專業,為傳統的歷史學帶來更多元化的出路。

 

  老師也藉此機會期勉同學:「在這個歷史這個學科裡面,你願意好好讀,就能夠在這裡有收穫。在歷史系學習的過程中,若覺得有特別適合或有興趣的,不妨可以從事教學研究、做文史工作或者利用專業歷史所學結合文創。」如同老師所言,系上在系主任林桶法的推動下,開設了「應用史學」的學程,除了系上的博物館史、影視史學、口述歷史之外,也結合傳播學院、中文系以及藝術學院等相關課程。讓我們在學習歷史知識之餘,透過學程的修習,發揮歷史的多元性及實用性。多看多聽並多學習,培養通觀博覽的習慣這是我們在人文學科中的特質,也是我們不可取代的專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