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稿/曾紹毓  攝影/曾紹毓

 

 

  2個小時的飛行2200公里的夢想,映入眼簾的是北京郊區阡陌縱橫的村莊、櫛比鱗次的高樓住宅、承載歷史重量的巨大古蹟和宛若巨龍翱翔的北京首都機場,這種從自己的家鄉踏入一個文化既相似又相異的「京城」所產生的震撼,不知道六十多年前光復後的台灣先輩們剛踏上這塊土地時是否也有這種感覺。

 

  坐著北京的機場快軌從機場開到郊區;再從郊區開到市區,沿路有巨大的機場、郊區的高樓、恬靜的村舍和池塘、廣袤的綠地,再到地鐵,這幾十分鐘的路程感覺像是坐著快軌行走於山水畫中。並想像著由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蔣廷黻等形成「清華學風」的學者執鞭、發光過的高校:清華大學,有著什麼樣課堂外的風景。

 

  清華大學,坐落於北京市的西北角 ─ 海淀區。清華大學的大小,從清華大學的住址即可以看出來: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大學。其占地面積之大,使其以「北京海澱區清華大學」之名非常霸氣且驕傲地坐落在北京市,不需要任何街道巷弄名稱來點綴。

 

  清華大學南門外直接面對著中國有名的科技重鎮─中關村,使工科聞名的清華大學能快速輸出人才為職場服務;西門外的圓明園東路猶如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壁壘分明地分隔著和清華大學平分秋色、不分軒輊的北京大學。北大人和清華人之間,歷來總是多少有些互相競爭的意味。清華人總是會說:在兩校無數次的對抗賽中,你們贏過幾回?北大人則以唇相譏:你連跑步都喊著口號,沒有比你們更無聊的人了。

 

1.清華大學西門 (640x480).jpg   

清華大學西門

 

  位於清華大學西邊則是歷史上著名皇家園林,萬園之園─圓明園。從靠近圓明園的西門走入,馬上會遇到和主幹道「清華路」交叉的,是以著名「圓明五園」之一的近春園、熙春園為名的近春園路、熙春園路。近春園為康熙皇帝時的皇家園林─熙春園的核心。道光年間,分熙春園以東為清華園;以西則為近春園。近春園雖在英法聯軍之時免於祝融,但同治皇帝時為重修園明園而拆近春園的建材來重建,使近春園保持完整。最後卻因太平天國事件使清廷財政困難而擱置,使得近春園成為「荒島」。今天的近春園在1913年被併入清華大學校區,1979年後重修,成為「近春園遺址公園」。近春園更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而更加的聞名。今天成為不少遊客到此地的觀光景點,更樹立象徵百年清華傳承的《水木清華》銅像供人拍照。

 

2.近春園 (640x480).jpg  

近春園

 

  近春園往東走為清華園,「清華園」之名由清代時咸豐皇帝所賜。今天的清華園由「水木清華」、「工字廳」和「古月堂」所組成,這「水木清華」四字典出晉謝叔源的《遊西池》詩,「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這「湛」為水池澄清之意。因工字廳後有池,故有謝氏詩句,題為「水木清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月堂」。「古月堂」最有特色的部分是垂花門(中國古代建築院落內部的門,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簷下,稱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繪為花瓣的形式,故被稱為垂花門。),經歷百年滄桑後至今仍完好無損。古月堂最初用作清華園園主的書房,梁啟超、朱自清等都曾在這里居住。清華在1928年招收女學生後,成為第一座女生宿舍,今天則成為辦公場所。

 

5 (640x480).jpg   

清華園

 

3.《水木清華》銅像 (640x385).jpg  

《水木清華》銅像

 

 4.古月堂入口垂花門 (640x480).jpg  

古月堂入口垂花門

 

  「工字廳」原名「工字殿」,是清華園的主體建築。因其前、後兩大殿中間以短廊相接,俯視恰似一工字,故得名。現在人們提到工字廳,一般是指以工字殿為主體的那所古式大庭院。工字廳初建時,僅是供皇室貴冑們別居享樂之用。建校後,便逐步具有了新的特色。剛開始,它是「學務處」所在地,所以又被一些外籍教員稱為「衙門」。學務處撤銷後便成為學校文化娛樂和重要交往的中心。前廳東屋(現在稱東廳)很長時間內作音樂室用。西廳為教師閱報室,後廳則經常有重要外賓駐足。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就曾在這裡下榻。

 

  清華園身世和近春園相似,原本皆位於熙春園內,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保持較為完整而成為僅存少數圓明園時代建築。1910年庚子賠款還款所建造的「清華學堂」即位於現今的清華園內,與清華學堂「陪伴」的還有著名的元老級建築「大禮堂」和「二校門」,皆是清華大學著名的校景之一,也是遊客到此必遊景點。現今的清華園是辦公場所,平時是無法讓遊客參觀,使得幽靜的清華園和近春園遊客絡繹不絕的熱鬧景象形成強烈對比。

 

7.二校門 (640x480).jpg   

二校門

 

6.大禮堂 (640x480).jpg  

大禮堂

 

8.清華學堂 (640x480).jpg   

清華學堂

 

    但最讓筆者感到興趣的建築並非近春園、清華園、大禮堂或清華學堂,而是位於清華大學西南角的照瀾院、新林院建築。這些是清華大學最久的建築之一,由洋房和北京四合院式建築組成,原先做為清華大學教職員宿舍,今日已發展成教職員和學生生活區,有著超市、郵局、銀行、手機通訊行甚至紀念品店等。這裡有著傳統北京四合院建築群,卻是為清華大學景點中較少遊客「佔領」的地方,而有其他著名景點如近春園、清華園、大禮堂或清華學堂所沒有的靜謐。使我可以悠閒地享受散步在歷史的軌跡上。

 

 12.照瀾院一景 (640x480)  

照瀾院一景

 

9.新林院一景 (640x480).jpg  

新林院一景

 

10.新林院一景 (2) (640x480).jpg  

新林院一景

 

    秋天的清華大學微風徐徐,令人感到無比涼快。難怪康熙、雍正等一干子清朝皇帝要拋開偌大的紫禁城不住,搬到這個海澱別墅度假。校園裡充滿著林蔭大道和綠地,又少有車輛的干擾,在清華大學裡騎著自行車,享受微風輕拂在臉上,感受歷史和文化氣息的沉澱。無怪乎多少中國海內外的優秀學子挑燈苦讀,欲擠進這個校園,享受著作為「清華人」的驕傲和氣質。

 

11.清華大學林蔭 (640x480).jpg   

清華大學林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