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品惟 圖/網路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Publius Ovidius Naso)曾說:「愛情把我拽向這邊,而理智卻要把我拉向那邊。」感性與理性的拉扯,使人們因擔憂結果,而選擇隱藏對於情感的真實感受,僅能於事後懊悔當初的無力。而《洛神賦圖》充分表達出曹植妥協於命運,及「景物依舊,人事全非」的無助與悲傷。

 

洛神賦圖全貌.jpg

洛神賦圖全貌

 

  《洛神賦圖》為根據曹植《洛神賦》所繪出的長卷連環畫,與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作品並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其作者顧愷之(334~405),字子康,東晉人,生於今江蘇無錫一帶,他能做詩賦繪畫,作品多為人物、神佛、山水,尤擅於對人物眼神的描繪,曾自云:「傳神寫照,盡在阿堵。」顧愷之此種注重表現人物性格與精神特點的畫風,成為當時對於人物畫的新畫法。後人論述其作畫「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又與南朝宋畫家陸探微並稱顧陸。

 

曹植初見洛神.jpg

曹植初見洛神

 

顧愷之.jpg

顧愷之

 

 

  《洛神賦圖》在顧愷之的畫筆下,呈現出詩人未能與所愛之人結合,遂於想像空間中讓自己與洛水邊美麗的女神相遇,抒發內心的傷感和思念。畫中可見立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癡情望著遠方水波上的洛神;洛神梳著高高的雲髻、隨風而起的衣帶,雖顯其遙不可及的仙靈氣息,然對曹植真誠的情感卻展露無遺。畫卷中畫家一再安排洛神與曹植碰面,對其傾慕之情越發強烈,不耐此情纏綿悱惻的洛神,最終駕著六龍雲車漸去,獨留情意難盡的曹植在岸邊終日思之,最後依依不捨地離去。

 

眾神離去.jpg

眾神離去

 

  顧愷之根據曹植《洛神賦》中描述出曹植對甄宓的愛慕之情及因「人神道殊」而無法相戀的惆悵,其中動人深情的情感更令後世人們陶醉不已。可惜此畫真跡早已遺失,今日流傳的版本皆為宋代摹本,分別存於各地的博物館展示,供後人觀賞。顧愷之發揮極高的藝術想像力,描繪出曹植被迫向現實屈服,與愛人生離死別的惆悵,傳達縱然努力尋覓,佳人卻已不在,徒留下觸景傷情的悲痛與天人永隔的無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