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項祖安 圖/網路
西班牙畫家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一生的藝術風格一直在轉變,而在其中,立體派的特徵在他的畫作裡是最為鮮明、突出的,他的作品終其一生都帶著立體派的影子。而《亞維農的少女》則是他開啟立體主義的第一步,當時的藝術世界更因立體派的出現而衝擊了整個創作環境。
《亞維農的少女》,目前收藏於紐約現代藝術館內
《亞維農的少女》是一九零七年畢卡索於西班牙的妓院裡繪製的作品。在此之前,畢卡索的畫風樣式為一九零四到一九零六廣為人知的玫瑰時期,此時期的特色是以鮮明的粉紅色搭配橙色來表現出馬戲團人物的行為,雖然形象憂鬱卻不孤寂,如在二零零四年創下當時打破蘇富比繪畫類拍賣金額記錄的《拿著煙斗的男孩》便是此一時期的代表作。而一九零七年的《亞維農的少女》,則是因畢卡索受到了伊比利亞古雕塑風格的影響,並同時接觸了非洲黑人雕像與象牙海岸的面具藝術,再加上領略了塞尚對於繪畫分析的研究,使的這幅畫為他開創立體主義打響頭陣。
《亞維農的少女》的草稿
《亞維農的少女》一開始的構想為五位女子加上兩位男人,後經作者刪減為五位妓女。為了仔細構思這幅畫作,畢卡索更是用了十五本素描本,繪製出幾百張的草稿後,才滿意地創作出此幅畫。端看畫面中的五位女子,可立即發現鮮明的差異,右側的兩位女子明顯是受到非洲藝術風的影響,粗獷且歪斜的臉部以及身體的比例都嚴重變型。而右邊的兩位女子則是受到了伊比利風格的影響,把古典主義下的女性體泰稍微的修改。畢卡索在這幅畫上徹底的破壞了傳統古典主義的完美比例,而同時,它卻也成功的在二維空間裡創造出三維空間的立體新手法。這種手法雖然在先輩的畫作裡也出現過,但是畢卡索力求使該畫保持平行,一併創造出浮雕感,成功的樹立屬於自己的立體主義風格。
實際上,《亞維農的少女》是一個獨立的繪畫結構,它的構想根直於塞尚對於立體主義的發想,但是畢卡索於此層面上更加的深入頗析研究,因而誕生了《亞維農的少女》這幅實驗巨作。或許以常人的眼光來看它並不漂亮,但藝術的美醜是相對主觀的。這幅畫作不僅開啟了立體主義的新潮流,更深深地影響了往後的現代藝術世界,其在藝術史中的重要性無可質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