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軼雋 照片/來自網路

 

  每年,有一位身形瘦削,穿著樸實無華的老人,捧著一罈又一罈在臺外省老兵的骨灰,回到他們的家鄉落葉歸根。照片上的老人名叫高秉涵,來自山東菏澤,同樣是一位老兵,而他堅持帶同袍骨灰返鄉,已有二十餘年。
1947年,國共內戰正激烈時,高秉涵的父親戰死沙場。兩年後,當時只有13歲的他,跟隨著國民黨的部隊,歷經各種艱險,九死一生地來到臺灣。逃亡途中,他曾目睹自己搭乘過的一輛軍用卡車跌落谷底,自己也曾患上急性腎炎與死神擦肩而過,自己腿上的舊傷疤便是逃亡路途上最好的見證。一次次地在鬼門關前徘徊,使得高秉涵來臺後對生死的認識更為深刻,並開始珍惜身邊的朋友。

 

圖一.jpg  

高秉涵老人帶老兵骨灰「回家」

 

  初到台灣,身無分文的高秉涵一度以擺攤為生,幸得當年恩師李學光先生與同鄉劉澤明夫婦的幫助,他攻讀法律,考上國防管理學院的法律系,畢業後成為了一名軍法官。而他在審理的第一起案件,竟須判一位偷渡返鄉未果的逃兵死刑,為此,高秉涵的內心十分掙扎與矛盾,他曾感慨道,如果他處在那個情景,一定會比那位逃兵逃得更快,更早,因為他的母親還在遙遠的家鄉,需要他服侍贍養。1980年,高秉涵透過家書,得知母親早在一年前便已去世,而且她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在苦苦守候著小兒子回家。失去母親後,老人能寄託的唯有故土,1991年,高秉涵時隔42年後再返菏澤,卻發現童年玩伴有些已經離世,家周圍早已物是人非。然而,並不是所有老兵都能像高秉涵一樣幸運,能時隔多年後親身回家,歷經漫長歲月,不少人在寶島上慢慢凋零,因此身為同鄉會會長,且較年輕的高秉涵,肩上多了一份份老兵沉甸甸的囑託,希望有人能在他們百年以後,帶著他們的遺骨返鄉。

 

  於是我們看到照片上的那一幕,老人手捧著重達10公斤的骨灰罈,一步一步地走出機場,他自己,卻只有44公斤重,背著罈子不免顯得吃力。而在去世老兵的遺囑中,交待安葬的地點多半和他們的描述相去甚遠,對此,老人便將他們的骨灰撒在村子中的大槐樹,或是玉米田中,一邊撒,一邊輕輕說道:「我把你交在這兒啦,落了土,你安心吧」。

 

圖二.jpg  

高秉涵老人獲頒感動中國人物獎

 

  老人的義舉經過媒體的報導後,在兩岸引起廣大的回響。2012年,大陸央視頒與老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獎項,頒獎詞如下:


  海峽淺淺,明月彎彎。一封家書,一張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更知故土甜。少小離家,如今你回來了,雙手顫抖,你捧著的不是老兵的遺骨,一壇又一壇,都是滿滿的鄉愁。


兩岸分離,對在臺外省老兵而言,無疑是心中永遠的痛,他們因戰火不得不與家中親人分離,甚至今生再未見面。而高秉涵老人,用他瘦弱的身軀,為這些無法親自回家的故人們,開闢一條溫暖的歸鄉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