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蔣寅文 照片/蔣寅文、網路
提到「史系通訊」一詞,或許人們會在第一時間從「通訊」二字聯想到滿載電話號碼的通訊錄,但對輔仁大學歷史系卻有更深遠的意義。系上流傳的刊物中,除了學生耳熟能詳、學術性濃厚的《史苑》,還有一本屬於系上師生的刊物──由系學會出版的《史系通訊》(以下簡稱《史訊》)。《史苑》與《史訊》又有何不同呢?雖然兩者皆出自輔大歷史系師生之手,不過在後者的發刊詞中,王任光神父期許其能有別於已成為純史學習作的《史苑》,而是作為互通訊息並增進情誼之「我們的園地」。
王任光神父的期許
然而在資金與投稿件數不足等諸多因素下,記載著系上回憶的《史訊》曾一度停止發行。或許是出自對《史訊》過往成果就此湮沒的惋惜,亦或是對其理念深感嚮往而期望再次發揚,2010年系學會出版復刊號作為《史訊》重新開始的象徵,負責團隊也希望能延續前人的初衷,開放自由投搞並發揮交流系上資訊之功能。
本次復刊雖然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但令人感到有趣的部分,是其呈現出與過往不同的風貌。復刊號在象徵嶄新之餘亦承襲過往嚴謹、有條不紊的內文排版,至於復刊後的轉變大致有二:變化顯著之處在於自小冊改為更具有生活感的報刊;在刊載文章方面,復刊後提供更豐富且不失有趣的內容,舉凡與學術相關的各類文章、藝文電影的賞析,以及舊《史訊》少見的的漂亮插畫與照片等,包羅萬象的內容使其不單只是提供資訊,亦是輔大歷史系師生的創作園地。
復刊後的《史系通訊》
復刊後的《史系通訊》文章風格變得多元,亦因此增進其吸引力,如第二期中〈存在主義與2001〉一文以存在主義的內涵剖析電影,此般不限縮於「歷史系」框架之主題同樣撰寫得引人入勝。寫稿者的年級分布廣泛亦是內容多樣化之因,自一年級新生至畢業的碩士生,甚至是轉系生皆名列撰稿作者之內,即便皆出自輔仁歷史系,但「歷練」的差異會影響思考方向和題材之選用,由此誕生激起讀者興趣的多面向主題。
復刊第二期頭版上方的徵稿啟示。對一個刊物而言,文稿的量與質十分重要
《史系通訊》不論新、舊皆扮演著傳播系上資訊的角色,同時提供讀者可能感興趣的事物,負責團隊亦努力不懈地維持《史訊》的初衷並逐步發揚。儘管復刊後的《史訊》最終難逃現實壓力走向停刊,但它傳遞資訊和自由創作的核心價值仍舊存在。2011年,《史家周刊》誕生並以「周」為期出刊,承接起《史訊》所背負的「傳訊者」之責,同時將平台轉移至網路,開闢另一種多元的創作園地,《史訊》的價值亦在此得以延續。至此,紙本的形式雖逝,但為讀者帶來資訊、知識、創作並產生交流的信念依然留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