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趙奕晴 圖/網路

 

  史家,是歷史系所有成員共同具備的身分;史家周刊,更給予輔大史家們另一段緣分的起點。時光飛逝,史家周刊成立至今即將邁入第五個年頭,在過去的歲月裡有許多成員在此用文字揮灑自己的青春,他們的努力是讓周刊運作至今日的原動力。透過一代代成員的經驗傳承,史家周刊從牙牙學語的懵懂,逐漸學會如何踏穩每一步,然後在無數次跌倒中獲得重新站起來的勇氣,才有了現在的燦爛成就與穩定規模。

 

圖一.jpg  

史家周刊的Logo

 

  上了大學,來自不同縣市、背景和興趣的人在史家周刊相遇,大家也都因為不同的原因而決定加入這個大家庭,但,在這個成員間目標與理想皆不盡相同的社團裡,卻存在著一股單純且執著的溫暖,而這份溫暖的來源,便是成員之間的堅定情誼。當半夜坐在電腦桌前,思索著該如何下筆時,組長們會透過網路陪伴他們,並即時給予協助;當接下採訪文章時,其他無負擔企劃或文章的成員也會主動幫忙做文字整理。而這些,都是周刊裡自成立以來從未間斷,令人感到窩心的小幸福。

 

  史家周刊也可以說是一個由理性與感性交織而成的矛盾綜合體,在這裡除了可以擁有和家庭一樣的溫暖情誼,也能透過一周一次的檢討會議體會到公事公辦的現實。周刊裡的成員不僅是彼此的同學或朋友,更是互相學習、合作的好夥伴,藉由文字交流,我們能在對方的文章中看到彼此的個性與優缺點,也可以將他們作為榜樣或自我警惕的對象。

 

圖二.jpg  

史家周刊的首頁

 

  作為一個史家,我們需要了解過去歷史的真諦並學會闡述自己的想法;但,作為一個史家周刊的成員,除了要做好身為史家的本分,更要懂得如何承上啟下。「該如何創新與維持?」是目前史家周刊的重要課題,身為現任副編輯的芷翔同學在訪談中提到因自己寫作與改稿的風格較自由,因此與羅同學一同接下總副編後,兩人便決定在前輩們建立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及創新,期待能帶給成員們一展個人風格的寫作環境。不過,這樣的自由風氣仍存在著些許問題等待解決,例如:用字遣詞是否會過於白話、文章類型是否太過單一…等,因此,究竟如何在專業性與創新間取得平衡,將會是日後所有成員的共同課題。

 

  為開拓新方向,現在的史家周刊除了重啟過去因無人授課而中斷的電繪課程,更規劃許多額外的課程與專欄類別。如這學年新增的一門「思辨課程」,其目的為培養成員的獨立思考能力,也希望周刊能藉此在日後推出更多不同類型的文章。現今的史家周刊以報導及介紹類文章為主,若能在所有成員的努力下而有所突破,我想,璀璨的未來是可預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史家周刊 的頭像
    史家周刊

    史家周刊 Historian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