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歷史碩四 吳怡慧
柏林舊博物館(Atles Museum)位於柏林市中心(Berlin Mitte)、座落在柏林博物館島(Museumsinsel)上(圖一),屬於當今重要的柏林城市地標。這座於1830年落成的柏林舊博物館(Altes Musem),在當代不僅成為全歐洲首屈一指的王宮藏品館藏地,也成為德意志地區第一座可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空間。舊博物館內主要展出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雕像與小型歷史文物,對於當代、或是現今德意志教育的發揚與史蹟保存皆具有正面的作用。
(圖一)2016年的博物館島地圖,圖中以深紅色標示、寫有Atles Museum的區塊,即是舊博物館,也是本文所欲討論的建築。
引用自:Wikipedia,https://goo.gl/IaqKDu (06/01/2016)
霍亨索倫在戰火下的文化光輝
對於建造專門的藝術收藏室,可說是霍亨索倫王室(Hohenzollerns)長年來的文化目標之一。早在16世紀時,當時柯恩(Cölln)(註一)城市出身的霍亨索倫家族成員、布蘭登堡選侯約阿希姆二世(Kurfürst Joachim II. von Brandenburg,1505-1571)便提出建造「城市文物館藏地(Kunstkammer)」的構想。(註二)布蘭登堡選侯將畫作和藝術品陳列在教堂內,並以形同當今「工作坊」(work shop)的形式收藏。(註三) 此種收藏形式的出現,被後世許多德國人認為,爾後德國能夠出現「博物館」或是「城市藝術收藏空間」,多是受當時選侯約阿希姆二世的「藏品收藏觀念」影響有關,也是啟發柏林城之所以能發展出邦國博物館(der Staatlichen Museen)的緣由。
然而好景不常,1618年發生三十年戰爭(Dreißigjähriger Krieg,1618-1648),促使柏林與柯恩人口銳減,連帶柏林各處也被戰火破壞殆盡―包括布蘭登堡選侯的王室藏品收藏地也付之一炬,王室收藏的物品一旦損毀,無法復原。其餘尚未被戰火波及的收藏品,則欲被帶往其他收藏地,其他未能修復的藏品,則在布蘭登堡的大選侯(der Große Kurfürst)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 von Brandenburg,1620-1688)的安排下,特別從歐洲各地購買畫作與藝術品,以增添王室收藏數量和品質。但是關於此時期霍亨索倫所設立的收藏地位置,目前沒有確切的資料顯示,當代王室所選用的空間與地點為何。
起初在1797年時,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1744-1797)注意到王室藏品收藏地的問題,但他沒有馬上祭出解決方法。在其過世之後,繼任者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 1770-1840)與霍亨索倫王室在受到當代藝術史家希爾特(Aloys Hirt, 1759-1831)(註四)的建議下,認同了這名藝術史家建造藝術公共空間的看法,並承諾未來將在柏林城市中心的菩提樹大道(Unter den Linden)上建造一座王室藏品收藏館。
但普魯士王室在建造王室館藏品的過程並不順利,計畫又被戰爭的爆發而拖延。1806年,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進攻德意志地區後,在1808年一舉佔領柏林城市。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和王室成員離開在柏林的勢力,使得柏林城市的重要建設計畫停擺。此時期由於拿破崙開出大筆的戰爭賠款金額,致使柏林城市社會各界飽受償還債務之苦,難以發展城市建設。一直到拿破崙戰敗,普魯士王室獲得大量的賠款與柏林城市治理權後,開始重建柏林城市,王室藏品的問題又再度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重視,延宕已久的藏品地建造工程終於有一絲希望。
辛克爾建造舊博物館
1822年,一位來自諾魯平(Neuruppin)的建築師卡爾‧辛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 1781-1841)接獲普魯士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命令,命其籌畫興建王室館藏地的工作。國王對於建造此棟館藏地,是有濃厚的興趣的。(註五)因此,這位長期在柏林城市耕耘城市規劃與建築工程的建築師,在接到命令後,便開始積極繪製草圖,希冀能為王室建造一座與眾不同的博物館。
辛克爾一開始承接舊博物館的建造工作後,便以王宮對面的用地為主要建造位置,在1823年到1830年間建造該棟建物。曾經多次將古典時期的建築元素融入到大型公共建物的辛克爾,在選用的建築樣式上,同樣以古典時期的風格作為建築的主要式樣。不僅如此,不同於過往古典時代的建築風格,辛克爾如同當代眾多的建築師一樣,將古典時期的建築風格轉化,除了採用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的建築風格之外,他也將兩種風格混用,配合巨型規模的建體設計、以具有軸線感、樹立中心支點和方整對稱的模式,將建築外觀以新古典(Neo-Klassizismus)的風格作為建築設計的樣式,以十八根愛奧尼亞式的柱子作為建築正面的支撐,並在建築正面設有台階,使得人們得以從台階進入大廳,通往藏品的展示區(圖二、圖三)。
(圖二)辛克爾所設計的舊博物館外觀草圖。
轉引用自: Sabine Spiero,“Schinkels Altes Museum in Berlin”.
Seine Baugeschichte von den Anfängen bis zur Eröffnung, Jahrbuch der Preuszischen Kunstsammlungen, 55.
Bd., Beiheft zum Fünfundfünfzigsten Band (1934), p.41.
(圖三)現今柏林舊博物館照片。從照片中可看出舊博物館呈現等比、對稱的樣貌,此乃當代新古典主義的典型,對於塑造宏偉的景觀深具意義。
引用自: Wikipedia,“Altes Museum”, https://goo.gl/DB21jD (2016/05/23)
辛克爾不僅設計了舊博物館的外部造型,他也規劃了博物館的內部空間,使得博物館整體的功能與公共性提升。作為一處公共空間,辛克爾考量到博物館應該開放、通風及採光充足,特別在建築正面的柱子之後,不特別設計牆面,反而是讓人可以直接透過柱子的空隙觀看城市景色(圖四)。而建築物內部的走道則是鋪設整齊、地面平整,不論是階梯和通道都十分的寬廣,對於人往來參觀、行走都有增加便捷度的效果(圖四)。除此之外,由於舊博物館主以陳列希臘、羅馬時期的藝術作品,至此辛克爾所採用的新古典主義造型的建築設計,正好與展品的風格有所呼應,更能讓參觀者藉由參觀時,感受到過往古典時期的光榮與文化之美。
(圖四)辛克爾筆下的舊博物館內部草圖。從圖中可看到人們使用博物館、造訪博物館的預設景象。
引用自: Sabine Spiero, Schinkels Altes Museum in Berlin”.
Seine Baugeschichte von den Anfängen bis zur Eröffnung, Jahrbuch der Preuszischen Kunstsammlungen, 55.
Bd., Beiheft zum Fünfundfünfzigsten Band (1934),p. 61.
辛克爾在內部設計上亦將內部布局以左右對稱的方式處理。以後人繪製的空間內部運用圖博物館內的展品皆由樑柱分開,並採對外開放的形式展出(圖五)。辛克爾捨棄了傳統上多半應用牆面和壁龕展出作品的形式,(註六)將物件獨立出來,使得每件物品都有屬於自身的獨立性,也間接的讓整座博物館的館藏不至於過份擁擠。另一方面,在此圖中(圖五)也可以看出,博物館內部展現出參觀者在使用此博物館的樣貌:人們在博物館中因為寬廣的空間配置而能自在的行動、觀賞作品。而這也顯示博物館不論在建體和內部空間的規劃上,都具備參觀動線和容納參觀人數的考量。
(圖五)舊博物館的內部空間設計。
引用自: Wikipedia, “Rotunde in der Farbgebung des 19.
Jahrhunderts, Aquarell von Carl Emanuel Conrad”, https://goo.gl/rwbiQm(2016/06/18).
舊博物館的後續發展
舊博物館在1830年落成後,其成為施普雷河島上第一座開放的王室藏品館藏地。之後,普魯士王室以舊博物館為起點,在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於1840年過世後,其繼任者腓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 von Preußen, 1795-1861)持續進行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生前批准的博物館建造工程。辛克爾的博物館建設工程也持續進行下去。辛克爾的學生史督爾(Friedrich August Stüler,1800-1865)設計的新博物館(Neues Museum)與舊國家畫廊(Alten Nationalgalerie),或是帝制時期建成的博得博物館(Bode Museum),與20世紀初興建完成的帕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普魯士王室與德國執政者陸續將展品依主題分類,移往各座博物館內,提供世人參觀。而上述博物館群也因其匯集在柏林的施普雷河島的關係,成為外界熟知的「博物館島」(Museumsinsel,圖六)。展品的製成年代上至史前文化,下至20世紀的文物所在都有。
(圖六)現今博物館島的空照圖。照片中間形同倒三角形處,便是博物館島所在位置。
引用自: Wikipedia,” aerial view of the Museumsinsel in Berlin”,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A%E7%89%A9%E9%A4%A8%E5%B3%B6#/media/File:Museumsinsel2002.jpg(2016/07/12).
如今,這座從屬於普魯士王室的館藏地,在經過歷史的推演下,成為全德國人的驕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更在1999年將舊博物館與整座博物館島列為重要的歷史遺產,(註七)讚揚其對於教育和文化保存的貢獻。這座以舊博物館為發跡,而後演變出的「博物館群像」,在施普雷河島閃耀著,並且持續的開放給民眾參觀,不定期的藉由展覽、科技和電腦技術將資源分享給大眾,讓人在觀賞歷史展品的同時,更能了解到專屬於德意志民族的驕傲。
(註一)柯恩是柏林城市發展初始時,便已經出現的「柏林姊妹城市」(Schwesterstadt des ursprünglichen Berlins),其所處位置為施普雷河島(der Spreeinsel)的對面,是舊柏林時期便開始發展的地區。而後柯恩與柏林相連,共同成為柏林城市的區域,而兩個城市的結合,使得柏林成為名符其實的雙子城市(Doppelstadt)。有關柯恩城市與柏林城市發展的關係,可參考Marra Brandenburgensis, Die Doppelstadt Cölln - Berlin im 13. Jahrhundert, http://www.brandenburg1260.de/berlin.html(2016/05/28)
(註二)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Geschichte der Staatlichen Museen zu Berlin, http://www.smb.museum/ueber-uns/geschichte.html(2016/05/23)
(註三)Antonio Paolucci, Great Museums of Europe (Milan : Skira ; New York : Rizzoli International, 2002), p.153.
(註四)德意志藝術史家希爾特為18世紀末在霍亨索倫王室間嶄露頭角的藝術史家,其對於古典時期的藝術尤其著迷。他所撰寫的〈對於普魯士王室的珍藏品〉(Über den Kunstschatz des Königlich Preußischen Hauses)對於偶爾柏林藝術空間的建立和開放影響很深,而其理論也被認為是舊博物館之所以會建成的重要參考依據。詳參Günter Schade, “Die historische Entwicklung der Berliner Museumsinsel” in Peter Betthausen, Die Museumsinsel zu Berlin(Berlin : Henschelverlag Kunst und Gesellschaft, 1987), p.10.
(註五)國王對於建造舊博物館的態度是很正面的,據Peter Betthausen在其著的描述,國王對於博物館的計畫與興建有著濃厚的興趣。詳參Peter Betthausen, „Das Museum am Lustgarten(Altes Museum; 1823-1830)“in Karl Friedrich Schinkel: Mit siebzehn farbigen und zweiundfünfzig einfarbigen Abbildingen(Henschelverlag :Kunst und Gesellschaft, Berlin, 1987),unknown.
(註六)Theodore Ziolkowski,“Schinkel's Museum: The Romantic Temple of Art”,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Vol. 131, No. 4 (Dec., 1987),p.376.
(註七)UNESCO,” Museumsinsel Berlin,” http://www.unesco-welterbe.de/de/unesco-welterbestaetten/museumsinsel-berlin#.V2H4oLt97IU(2016/06/10).
參考資料
- Betthausen, Peter. „Das Museum am Lustgarten(Altes Museum; 1823-1830)“in Karl
- Friedrich Schinkel: Mit siebzehn farbigen und zweiundfünfzig einfarbigen
- Abbildingen. Henschelverlag :Kunst und Gesellschaft, Berlin, 1987.
- Brandenburgensis,Marra. Die Doppelstadt Cölln - Berlin im 13. Jahrhundert, http://www.brandenburg1260.de/berlin.html(2016/05/28).
- Paolucci, Antonio. Great Museums of Europe. Milan : Skira ; New York : Rizzoli International, 2002.
- Schade, Günter. “Die historische Entwicklung der Berliner Museumsinsel” in Peter Betthausen, Die Museumsinsel zu Berlin.Berlin : Henschelverlag Kunst und Gesellschaft, 1987.
- Spiero, Sabine.“Schinkels Altes Museum in Berlin”. Seine Baugeschichte von den Anfängen bis zur Eröffnung, Jahrbuch der Preuszischen Kunstsammlungen, 55. Bd., Beiheft zum Fünfundfünfzigsten Band,1934.
-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Geschichte der Staatlichen Museen zu Berlin, http://www.smb.museum/ueber-uns/geschichte.html(2016/05/23).
- UNESCO,” Museumsinsel Berlin,” http://www.unesco-welterbe.de/de/unesco-welterbestaetten/museumsinsel-berlin#.V2H4oLt97IU(2016/06/10).
- Wikipedia,“Altes Museum”, https://goo.gl/DB21jD (2016/05/23).
- Ziolkowski, Theodore. “Schinkel's Museum: The Romantic Temple of Art”,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Vol. 131, No. 4 ,Dec.,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