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稿/鄭庭繹 圖/網路

 

「綿花糖是否是天人接近的雲梯?抑或警醒虛妄的無聲響鐘?」

 

說起棉花糖,大家會想起絲絮狀的、入口即融的cotton candy(綿花糖)?還是方塊狀的、具有彈性的Marshmallow(棉花糖)?

 

說起後者,那淵源可久了-早在古埃及時期便有它的蹤影(在擠出藥蜀葵具黏性的樹汁後,拌入堅果與蜂蜜以食用;遽聞其可止咳-其療效於我國中醫學中亦有證實,如其根部有清熱解毒、排膿功能,故中醫多以藥蜀葵根入藥)。

 

  雖說古希臘與古羅馬等時期皆有此種點心,為其取得不易而多供有權階級取用而已;其普及化,要等到十九世紀,此食品流入法國後,法國的廚師發現藥蜀葵的黏液與水混合後會呈凝膠狀,於是發明了把藥蜀葵的黏液與糖漿、蛋白、香草蘭籽攪拌而成的棉花糖-這便是流行於當今社會的法式棉花糖。

 

     到了現在,為了節省成本及容易大量生產,藥蜀葵的黏液已被明膠所代替,加上玉米糖漿、合成香精和穩定劑等,是以製成今日市面上,我們看的見的「棉花糖」。(而其名稱Marshmallow即是結合其植物原料(藥蜀葵mallow)與生長地(野地沼澤Marsh)的。)

      但,若是所指為前者,那便是十足十的近現代產物了。


     只見師傅將許多不同顏色的砂糖倒入一個圓盆中央的吃糖口。轉眼間,那顆粒分明的糖晶被融化,並被高速的旋轉噴出-恰好在此圓盆地的周圍添上一圈圈的淡色絲線。師傅於是以一根極長的、同時極細的竹籤,邊打著圓、又繞著此盆底作圓周運動,藉此收集糖絲。

 

    於是此竹籤上竟漸漸豐滿了起來-本來只是單單幾條絲線的物質,在一次次的纏繞與堆疊下,竟然也能有雲朵一般的外表與質地……。

 

    cotton candy,當初出品時稱「仙女絲」(Fairy floss)。其正式出現是於1904年,美國的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乃是一種將砂糖倒入機台,使之旋轉並噴射出許多遇冷即凝結的糖漿細絲,且以細木棍蒐集之的點心。(此機台之旋轉本藉由人工踩踏為之,至七零年代方改為以小馬達發動而旋轉的機器。)

 

    cotton candy很可能是我所見過的,如此浪漫的點心罷!因其製作簡便,機台所需能量不高(如電費),賣相又煞是好看(今日尚可做出許多),是以於風行小吃的國家與地區處處可見此種點心的販售。

 

    孩童時期,對世界的許許多多事物都那麼好奇-我尤其對天上那變化莫測的雲朵感到好奇。怎麼可能有那個大的一個東西,就那樣浮在距離我如此遠的高處?且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的,或幻化為飛鳥的形狀、或鄰家的小狗的形狀,有時更或是廟裡見過底龍形、百科全書上見過底的鯨魚形狀;且隨一日的時間改異,那雲朵的顏色竟也會有所改變-有時是象徵告別的橘紅色、帶點金黃,有時是憂鬱的深藍色、或近於灰色,但更多的時候,是自由自在的、輕鬆的白色。……

 

「若是能摸一摸、捏一捏雲朵,不知道是甚麼樣子的?」我如是想到。

 

    屆時,卻恰巧碰見來到我們社區街口兜售綿花糖的小販。只見中年的男性師傅伸手在我的高度所不及的機台裡攪一攪,一串可食的雲朵便盈然手上……怎叫人不心癢?我與母親討著買、討完了再換祖母,就是想吃那「人間雲彩」幾回。雖然才放入口中,綿花糖就應聲融化,好似無法像其他甜品能吃的久、吃完又是手指黏膩;但那份浪漫的情調,卻是有增無減的。街口的綿花糖大叔就有如兜售夢想的魔術師一般,每回、他的出現就是一種驚喜,一種滿足。

 

年紀漸長後,綿花糖吃的倒少了。唯印象深者,是那個體積如是大的、蓬鬆輕盈的棉絮狀糖果,其存在竟如是虛幻!花了也許不遜於一顆硬糖的價格去買一串綿花糖,放入口中而融化的速度之快、叫人連玩味它的風味的時間也無,好似虛妄世事、是叫我們莫放錯了執念的一次棒喝。《大般涅槃經》說「是身不堅,如蘆葦、伊蘭、水泡、芭蕉之樹。」之於當代人士,或許可以再加上一項-「綿花狀糖」罷!就算是甜品一項,反換來更多的哲理思考。

 

    對我而言,綿花糖無疑是一種矛盾的甜品哇!

 

棉花糖圖一.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史家周刊 的頭像
    史家周刊

    史家周刊 Historian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