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林凌媺 文/林凌媺 文字整理/林凌媺 攝影/林芃均
這一次《史家周刊》將系列定為「台灣印象」,連續介紹了幾位在台求學的外籍生他們對台灣的看法。而在此系列的結尾,我們邀請到正好也有一個女兒在對岸作交換生的雷俊玲老師,來為我們講述她女兒在大陸所看見的現象。以及在老師的心中,對於外籍生的印象又是如何。
今年教育部對大學招生的情況比以往都還要關注,因為這是第一次有陸生要在台灣從大一讀到大四,不同於以往陸生只有來台交換半年就回大陸。所以教育部在前置作業上也有所要求。於是在今年開學之前,輔仁大學有在大陸那邊舉辦了一個行前說明會。「這次教育部給輔大的名額是一百個,那來報到的有五十九名同學。行前說明會召開的時候正值暑假,剛好高郁雅老師要到那邊去開會。所以就由她參與了說明會。那正好我們系上大一的這三個陸生都有來參加,她們的家長也都有來。正好藉由這個行前說明會,讓她們和她們的家長稍微安心一點,因為終究是沒有來過,也不知道台灣這邊的體制到底是如何,多少會有些忐忑。」雷俊玲老師說,這就有一點像大一的家長座談會,讓學生或者家長提出一些,他們不清楚的地方,像是:學制、宿舍以及學分等相關問題。
對於陸生來就讀歷史系,雷俊玲老師抱持的一個正面的看法,因為她認為,歷史本來就是要聽不同的版本,「在上中國現代史或者是中國通史的時候,這些陸生〈通常〉都會講到一些不同的觀念,那老師們都覺得蠻有趣的。最初的時候有幾個老師會問今年來的三個陸生為什麼要來讀歷史系,發現他們〈主要〉很想要知道,台灣是怎麼解讀民國三十八年那一段歷史的,因為歷史常常會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去解釋。譬如說他們認為中華民國早在民國三十八年就已完畢。所以他們已經幫中華民國寫歷史了,對不對?下一朝幫前朝寫歷史嘛!所以中華民國史已經出版。那我們這邊就認為我們一直沒有中斷。所以我們從來沒有覺得他們來是不好的,反而對我們歷史系學生其實是非常正向的影響。因為歷史本來就是要集合不同的思想。」
相較於陸生,港澳僑生來台讀書,其實在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輔仁大學歷史系一直以來都有招收僑生,雷俊玲老師說道:「在我讀書的時候,我的印象裡面就是,公立大學最多僑生的就是台大,那私立大學最多僑生的就是輔大。所以其實有很多人都願意到我們輔大來讀書,那我們歷史系每一年級起碼一班都會有三到五個僑生。對於僑生,基本上我們的經驗是,有些僑生的成績非常好,甚至我教過的好幾個僑生都拿到書卷獎,所以程度上,我覺得不算差。他們現在最大的一個問題,我覺得是語言。因為他們用的是廣東話,那麼它就是表達能力會比較差一點。所以我們覺得他的問題不是在能力上,而是在表達上。」雷俊玲老師認為,針對這一點而言,港澳生應該多多主動參與台生的社交圈,因為她認為,當你到了一個不同的地方,你本來就必須要比較積極主動的去融入,如果你稍微被人家開玩笑,或是講個幾句,你就畏縮,那你就真的沒有辦法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雷俊玲老師認為,在學習態度上,港澳生以及陸生,跟台生有很大的差異性,在很多老師以往教學經驗裡,這些來自外地的學生,很多都表現的十分優異,常常是該課程的前三名。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其實過來的學生,都十分珍惜能夠來台灣讀書的機會。這種積極的態度,是我們台生需要加強的部分。而今年開放陸生來台,雷俊玲老師相信,這將會對我們台生產生一股正面的影響。
老師現在正在上海復旦大學作交換生的女兒,對於兩岸的學生上課情形,也有很深刻的體悟,「她〈老師的女兒〉覺得當地的老師上課太過理論化,不喜歡涉及課本、教室以外的東西。再來就是那些學生上課不太發言,雖然有這樣的情形,但是學生卻都很認真的猛抄筆記,睡覺的不多。相較於此,台灣學生的上課態度,就顯得比較散漫。」雷俊玲老師說,就這一點而言,根據以往交換過來的陸生所述,他們也覺得系上的老師上課都很認真,甚至上課的方式比大陸上的活潑,就是台灣學生上課的態度較不積極。
最後談及對港澳生以及陸生的勉勵,雷俊玲老師希望他們能夠多積極主動
體驗台灣的不同面向,不要因為對台灣的不了解或者是語言的不方便,而產生隔閡。「希望他們能夠多走走、多看看,積極的融入台灣的社會,多看一點東西。因為學習不是只有在學校,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都可以學習。如果可以跟我們的學生打成一片,寒暑假跟著學生到家裡去、到各地去走走,到台灣的鄉下或是各地去逛,才會真正看到台灣的另一面向。他們也就會發現,台灣人其實是非常熱情的。在這樣直接的接觸當中,兩岸之間的疙瘩就會愈少。光是政治家來來回回沒有用,人民之間的互相了解,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