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古兆廷 攝影/古兆廷

 

  1861年11月,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後,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對圓明園有如下的描繪:

 

  「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群的天鵝、朱鷺和孔雀……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其實是一個世間獨一無二的奇蹟,那就是這座名園。」

 

1-P1000310   

圓明園一景

 

  坐落於北京西郊,鄰近頤和園,圓明園建於康熙46年 ( 1707年 ),本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由長春園、綺春園和圓明園等毗連的三園構成,是清朝的皇家宮苑,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皇帝都曾在圓明園優遊享樂,1860年受英法聯軍劫掠焚毀。

 

  圓明園是一處規模宏大的園林,不僅體現中國悠久造園藝術之菁華,大量仿造了中國各地,特別是江南的許多名園勝景,同時吸取歐洲園林的建築樣式,將不同風格的園林建築融為一體,享有「萬園之園」的美譽。在乾隆皇帝出巡期間,每到一個地方,讓隨行畫師將所中意的景色繪製成圖,在園中仿建,以杭州西湖十景而言,就是名稱一字不改地全部仿造。

 

 1-P1000366  

大水法

 

  長春園的北界,有一區歐式園林建築「西洋樓」,乾隆十二年開始籌畫,二四年大致完成,建築形式為「巴洛克風格」,但同時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建築與造園手法。西洋樓景區的主體,是人工噴泉,當時稱為「水法」,在此區三處噴泉群中,又以「大水法」最為壯觀。

 

  西洋樓景區內的建築呈現的是殘破的樣貌,我們只能透過想像,神遊於當時的壯麗的景象之中,對比著昔日的榮景與今日眼前的景況,令人不勝唏噓!除了西洋樓遺址外,圓明園中的部分建築如今已不復存在,多次循著指標前往某一景點,最後見到的卻只是一塊白色大石,石面寫著原有建物的名稱,同樣的情景就這樣一次次斷續地出現在遊園的路上。

 

2-P1000390   

接秀山房

 

  今天走入西洋樓景區,可藉由身體強烈感受到歷史的痕跡。我透過雙手,觸摸那堆疊一地石塊的質感,深深覺得,歷史不應該只是停留在書本上的文字,它就在我們的身邊,看得到、摸得到,有的甚至可以聽到,端看自己是否願意以身體去感受,用心去領會。記憶的方式不是只有心智活動,身體五官承載的記憶更令人難以忘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史家周刊 的頭像
    史家周刊

    史家周刊 Historian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