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愷玲 圖/網路
小綠人,正式名稱為「行人倒數計時顯示器」,1999年3月18日在臺北市首先啟用的行人專用交通號誌。目前在台灣各馬路口常見的動畫小綠人,前身為東柏林的「交通號誌小人」(Ampelmännchen)(圖一),由東德交通心理學家佩格勞(Karl Peglau)於1961年推出,佩格勞的想法是行人看到交通號誌上是個友善的小人,心裡會比較舒服,也會比較願意遵守號誌的指揮。不過當時的小綠人並不會動,直到1998年臺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為了改善行人交通號誌才進行改良。
其實臺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原本的規劃只是想在行人號誌燈上加裝倒數秒數的顯示功能,後來康坤資訊公司的張銘順先生提出的「小綠人」號誌燈的建議,獲得廣大的迴響,因此就有了現在會動的小綠人。主要功能在於提高行人觀視號誌的接受度,提醒行人安全過馬路的剩餘時間,就可以減少事故的發生。
台灣除了維持世界通用的「紅停綠行」的小綠人行人標誌外,加入了通知 「轉換紅燈」的讀秒倒數計時燈面與人形走動的動畫畫面。第一個正式啟用小綠人裝置的路口位於臺北市松智路與松壽路的交叉路口。此後美國、德國、日本等等國家也引進了台灣首創的小綠人,「台灣之光」可為當之無愧。
(小綠人動作分解圖)
而德國的小綠人,為了提倡男女平等,給小綠人加了兩根辮子,而出現了「小綠妹」的造型!根據實驗結果,發現小綠妹的提醒效果比小綠人好,除了讓人眼睛一亮的女孩造型,小綠妹由於紮辮子、穿裙子發綠光的面積更多,更容易讓行人發現它的存在。
因此,德國開始在全國推廣小綠妹,現在連當初發明小綠人的北市交工處也正在考慮讓小綠人多些變化。也許未來能夠看到馬路上更引人注目的小綠人!
各國的小綠人比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