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作寬 攝影/王作寬 圖/網路

 

錢穆故居_20130409_網路_01   

(石碑)

 

 

  一個慵懶的星期天早晨,漫步在寬敞的至善路上,前往中國最後一位國學大師錢穆的生前住所。經過幾條馬路,到了東吳大學。從校門進去,映入眼簾的是一排台灣欒樹。走到盡頭,眼前是一面被樹包圍的石碑,刻著「錢穆故居」四個大字。

 

 

錢穆故居_20130324_王作寬_02  

(通往錢穆故居的階梯)

 

  拾階而上,首先看到的景物是一棵棵深黃色的黃金竹,這些竹子由錢穆先生和夫人錢胡美琦女士一同親手種植。如今兩位已然逝去,不過當年栽種的竹子依然直挺挺得站著。見證了素書樓的一切。民國56年10月錢穆先生和夫人抵達臺北,覓得遠離塵囂的外雙溪,作為頤養天年的住所。並將之命名作「素書樓」,以紀念母親的生養之恩。錢穆在17歲時,染了傷寒病。未料誤用藥物幾不治,母親當時陪在床前七週不離不棄,終治癒。因此無錫七房橋五世同堂故居中,錢穆母親的住所「素書堂」,便成為錢穆夫妻處所的名字。

 

 

錢穆故居_20130324_王作寬_03  

 

餐桌即講堂

 

  推門進去,先到了錢穆先生講學之廳堂。曾幾何時,錢先生坐在餐桌上侃侃而談,學生有的共坐一桌;有的則是坐在客廳;有的人甚至必須要站著。然而不論是坐著、著,大家都沉浸在錢穆先生勾勒出來的文學意境中。心靈早已倘佯在文學的廣大海洋,不被挾窄的空間局限。這就是錢先生的魅力,即使隱居在偏遠的外雙溪,學生依舊慕名而來,座無虛席。更為幽靜的房子添了幾分生氣

 

 

錢穆故居_20130409_網路_04   

(錢穆講學的地方)

 

書房裏的世界

 

  沿著階梯到了二樓,來到了錢穆先生的書房。先生的書櫃從地板一口氣延伸到天花板,由於藏書汗牛充棟,以致每層書架都有前後兩層。不過先生遺願將書籍贈送友人,或捐贈中國文化大學圖書館。所以今日此場景已不復見。

 

  先生的生活十分規律,起床後,在籐椅上稍坐一會,望著清晨尚未甦醒的大地。之後即開始寫作,其間偶爾起身走動。午睡片刻後,便繼續寫作。彷彿世間的塵囂都與先生無關,陶醉在自己創造出來的世界裡。

 

 

錢穆故居_20130324_王作寬_05   

(錢先生的書房)

 

夫妻生活

 

  最後一站到了二樓樓廊的盡頭,那裏擺放著兩張籐椅。錢穆先生和夫人會在籐椅上一面望著青山,一面談論時政和生活所感。夫人並把兩人閒談的內容撰寫成文,於民國666月開始每月一篇,定期投稿到《中華日報》副刊。刊載20篇後,集結成《樓廊閒話》一書,在民國68年出版。書中的內容大多是對現實的批判,少有兩人生活的描述。

 

  由此想見,雖然先生整天兢兢業業於學問的研究,然而夫妻倆人依舊鶼鰈情深。坐在籐椅上,品茗茶香。眼前又是一片青山,人生不過如此。

 

 

錢穆故居_20130324_王作寬_06   

(兩人的籐椅)

 

 

  民國79年6月1日先生遷出素書樓,八月卅日病逝於杭州南路寓所。在民國81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民國81年1月6日將「素書樓」闢為「錢穆先生紀念館」,交由臺北市立圖書館管理。民國90年臺北市政府將之轉交文化局管理,12月31日文化局委託東吳大學經營。民國100年1月1日改委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管理經營。雖然幾經波折,不過素書樓仍然矗立於外雙溪的山水之間,注視著腳下的一切。先生生前也曾站在樓上,望著下的臺北市,評論世間的人和物,盡抒人間的義與情

 

 

 

故居地址: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2號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日,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

          每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連絡電話:(02)2880─5810

官方網站:http://www.tume.edu.tw/~chienm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