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古兆廷 攝影/古兆廷

 

       你,為了什麼,翻開一本書?

 

      也許,這是個不值得思考的假問題。曾幾何時,閱讀,似乎成了避之唯恐不及的一項「工作」。而所謂的工作,總是帶有目的性,要求我們去完成一項任務。在我自己受求學經驗中,很多時候是為了好成績、排名,而去「閱讀」教科書,往往也只讀教科書。與其說,那樣的行為是閱讀,我更願意將它稱為「工作」。一旦得到了好成績,目的達成,我就一點也不想碰任何書了。

 

或許我們不應該忘記,閱讀的本質,是認識這個世界。梭羅 ( 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 在〈閱讀天地之書〉中寫道:「我的林中木屋比大學更適合思考更適合作嚴肅的閱讀雖然我沒辦法使用圖書館但我比過去更能接受天地之書的影響這天地之書曾經是寫在樹皮上的歷經許多世代的傳抄才寫到了紙上

 

 P1060244-001  

 

  教科書,打壞了閱讀的胃口。總會有那麼一天,我們不再須要為了考試而讀書。於是我在想:那一天來臨時,有幾個人依舊會拾起書本、翻開書頁?閱讀胃口的消退,來自於閱讀自由的侷限。我們被迫去唸教科書,除非,你不想上好學校、得到好成績。然而,教科書僅僅占據大大閱讀世界的小小一角,並非所有人都對教科書上所謂「重要內容」感興趣。如果因為教科書,而失去對閱讀世界的興趣,實為一件憾事!對此,林語堂先生在〈讀書的藝術〉一文中有精彩的比喻:

 

我以為味道乃是讀書的關鍵,而這個味道因此也必然是各有所嗜的,如人對於食物一般。最合衛生的吃食方法終是擇其所嗜而吃,方能保證其必然消化。讀書也和吃食相同。在我是美味的,也許在別人是毒藥。一個教師決不能強迫他的學生去讀他們所不愛好的讀物,而做父母的,也不能強迫子女吃他們不喜歡吃的東西。一個讀者如對於一種讀物並無味口,則他所浪費在讀的時間完全是虛耗的,正如袁中郎所說:「若不愜意,就置之俟他人。」

 

所以世上並無一個人所必須讀的書,因為我們的智慧興趣是如同樹木一般的生長,如同河水一般的流向前去的。只要有汁液,樹木必會生長;只要泉源不涸,河水必會長流;當流水碰到石壁時,它自會轉彎;當它流到一片可愛的低谷時,它必會暫時停留一下子;當它流到一個深的山池時,它必會覺得滿足,而就停在那裡;當它流過急湍時,它必會迅速前行。如此,它無需用力,也無需預定目標,自能必然有一天流到海中。

 

P1030884-001   

 

  無獨有偶,梁啟超先生在〈學問的趣味〉一文中,認為趣味最重要的滿足條件在於——「無所為而為」:

 

    凡有所為而為的事都是以別一件事為目的而以這一件事為手段為達目的起見勉強用手段目的達到時手段便拋卻例如:學生為畢業證書而做學問著作家為版權而做學問這種做法便是學問的手段便是有所為有所為雖然有時也可以引起趣味的一種方便但到了趣味真發生時必定要和「所為者」脫離關係你問我:「為什麼做學問?」我便答道:「不為什麼」再問我便答道:「為學問而學問」或者答道:「為我的趣味」諸君切勿以為我這些話是掉弄玄虛人類合理的生活本來如此小孩為什麼遊戲?為遊戲而遊戲為什麼生活?為生活而生活遊戲而遊戲遊戲便有趣為體操分數而遊戲遊戲變無趣

 

  學習歷史的我們,有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年代久遠的書籍,其中必定有同學對古籍興趣缺缺,感到陳舊無趣。倘若梭羅在世,將反駁道:「如果我們覺得古典作品太老不值得學那我們乾脆也不用研究自然了因為自然也是老的……最老最好的書籍自然而恰當地佔據了每間屋子的書架它們並不為自己辯護但當它啟發支持了它的讀者讀者自然不會拒絕它

 

P1080865-001  

 

  此外,在〈漫談讀書〉一文中,梁實秋先生寫道:「與古人游不知不覺受其薰染終乃收改變氣質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無以名之名之曰書卷氣同時在談吐上也自然高遠不俗」書的氣質,時時刻刻感染著讀者的氣質。一個人在閱讀後,外貌看似不變,實則內在的思想和性情已經轉化,日積月累,由內而外的美好的氣質,那是掩藏不住!

 

  承認古典作品的閱讀價值,並不意味對於當代作品價值的否定。愛德華·紐頓 ( Alfed Edward Newton, 1864-1940 ) 在〈我的書齋〉中就認為:

 

  我很瞧不起吝於肯定當代作品的價值的藏書家「古籍經過時間的淬勵忒是教人心安」這句話說來正經八百絲毫不爽但咱們自個兒多少也應該扛點篩濾的工作我們不該學許許多多搜畫的人一樣等到人家炒出名堂之後才跟在屁股後頭撿現成便宜好書問世縷縷不絕我們何癡等五十年才購置《白鯨記》?要是咱們一時糊塗沒能趁華頓夫人的《伊頓·夫洛姆小克·摩利的帕納瑟斯上路》一上市就買下來現在趕緊去買回來——而且由於我們的疏懶這兩部書都得各自多付十五元就算是買錯了又有何差別?只要我們一路買下去自然會買到好書一口氣就補回來了。

 

 P1000098-001  

 

    過去有好一段時日,自己即便不至於將書本視為敵人,但也絕談不上是朋友。漸漸地我發現,如果試著把書本看成自己的朋友,他便以友情待你;相反地,若將他視為水火不容的敵人,他也敵視自己。那麼,如何才能把敵人轉化成朋友?三不五時,不妨到一處氣氛、環境讓自己感到自在舒適的書店,或圖書館走走。建立良好友誼的過渡時期,大可不必急著立刻詳讀書中的內容,僅僅先摸摸書皮、翻翻書頁未嘗不可,讓自己慢慢習慣被書香所圍繞的感覺。久之,不聞書香,便覺渾身不對勁。

 

    然而,閱讀是為了認知世界,因此一味沉溺在書本的世界,也不見得是件好事!我很喜歡楊澤說過的一段話:「其實讀書是為了瞭解人生但是人生比書大很多年輕的時候以為沒有書就無法瞭解人生後來才發現如果不認識人生你其實看不懂書」在網際網路日益進展的今日,在這個分享的時代,如果可以,我們不只要閱讀別人的分享,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分享,正如郝明義先生所說的:

 

        沒有一個讀者一定高於另一個讀者也沒有一個讀者的經驗等同於另一個讀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