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祝常悅 圖/來自網路
若問你/妳全世界普及率最高的英文單字是什麽?O.K.?Hello?Yes?……不,都不對,答案是:Coca-Cola!
可口可樂2013年的最新Logo
自1886年第一瓶可口可樂在小藥鋪裡售出到今天全世界每秒鐘就有10450人在享用可口可樂公司的產品,被稱為「可口可樂之父」的艾薩˙凱德勒(Asa Candler)雖然在84年前就與世長辭,但他用這種深棕色的甜味「魔水」征服了全世界各大洲人們的味蕾,也讓那鮮紅而熱烈的Logo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可口可樂作為全球銷量第一的碳酸飲料,無論在賣場超市還是便利商店都隨處可見,而它的誕生卻是在美國佐治亞州的一家藥品店裡。
1870年的美國內戰加之父親病重,原本生長在富裕家庭裡的艾薩·凱德勒被迫放棄習醫之路,選擇就業。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卡特斯維爾鎮上的小藥店學徒,爲了實現自幼的理想,年輕的艾薩選擇了最接近醫學的一種職業——藥劑師。小鎮固然不能滿足胸懷抱負的艾薩,兩年學徒期滿後,他帶著口袋裡僅有的1.75美元隻身前往亞特蘭大,決心做個大城市的「淘金者」。
艾薩·凱德勒(Asa Candler)
約翰•彭伯頓(John Pemberton)
應徵屢屢受挫,疲憊不堪的艾薩終於被亞特蘭大「大眾藥房」的老闆收留,在長期的相處中與老闆的女兒墜入愛河。窮困的艾薩爲了自己的愛情立志要出人頭地,他憑藉著天生的商業頭腦,在「大眾藥房」任店員期間就結識了許多的商戶,都成爲了日後潛在的合作夥伴。1888年,在創業之路上艱難前進的艾薩舊疾復發,頭痛難忍,在朋友的建議下他嘗試了一種問世不久的「鎮靜糖漿」——Coca˙cola。這種糖漿由藥劑師彭伯頓(John Pemberton)於1886年研製,其命名靈感來自它的兩種成份:古柯(Coca)的葉子和可拉(Kola)的果實,念起來倒也合轍押韻。彭伯頓在藥水裡添加了糖和冰塊,製成了一種無酒精但有提神、鎮靜、減痛功效的飲料。而粗心的助手在配製第二杯藥劑時不小心加入了蘇打水(碳酸氫鈉),不料卻賦予了新糖漿與眾不同的口感。很快,藥劑所門前出現了「可口可樂提神健身液」的招牌。
可口可樂緩解了艾薩的偏頭痛,商業嗅覺敏銳的艾薩也發現了可口可樂銷路不佳的癥結所在。於是他決定入股,並很快控制了全部股權。1890年,他完全放棄其它藥材零售業務,一心一意經營可口可樂。1905年,在美國《商標法》實施之初,艾薩就率先註冊商標,也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紅白相間的花體字樣,以保護公司的品牌和信譽。
可樂瓶的演化史
可口可樂以它朗朗上口的名稱,新奇刺激的口感和耀眼奪目的招牌迅速風靡全美,又隨著二十世紀「美國夢」的興盛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而橫掃地球。
直到今日,「減碳」、「低糖」、「低卡」等觀念已成流行,但聚餐慶祝、旅行出遊時,人們的餐桌上、背包裡還是少不了一瓶老少皆愛、男女同喜的可口可樂。
順應市場需求,推出不含糖的「零度可樂」
1929年的3月12日,艾薩·凱德勒帶著可口可樂公司被收購的遺憾和愛人離世的悲傷在病榻上結束了他的一生,但他給眾世人留下的歡樂和喜悅卻像可樂中的氣泡一樣,源源不斷,承載著無數的驚奇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