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唯愷
        筆者第一次聽到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的名字,是在一篇關於《007:惡魔四伏》的報導上。這篇報導的概要是有人採訪位於美國華府的國際間諜博物館的館長,他對007系列電影的看法與其真實性。他指出007系列電影的男主角,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的行徑與真實間諜的行動相去甚遠,相反的,由勒卡雷作品改編的《諜影行動》(另譯:《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更貼近情報從業人員會碰到的真實情況。這篇報導成為我對他的第一印象。《諜影行動》並不像是大眾所熟悉的諜報電影,裡面沒有高科技道具、美女、湯姆.福特(Tom Ford)的西裝與名貴跑車,只有一群人在一個昏暗的辦公大樓裡聽取簡報。看完後我才知道我對間諜的想像完全是錯誤的。後來,我開始讀起勒卡雷的作品,這也是我想介紹他的原因。

文章標籤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稿/李昭頤

  歐洲於十四世紀陷入鼠疫的侵擾,當時全歐洲近半數的人口病逝,修道院、國王以及各地領主皆試圖治癒這可怕的瘟疫。身著黑色的長袍,頭戴黑色的扁帽子,臉上則是戴著如鳥喙般的尖嘴面具,他是—瘟疫醫生。是受到各個城市統治階層尊敬之人,唯有他擁有自由進出病患住所和檢驗屍體的資格。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呂欣儒 圖/私人收藏、網路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陳楷峯(淵尋齋主人)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賴永晟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呂欣儒 圖/網路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稿/陳沛羽    圖片/陳沛羽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呂欣儒 圖/網路、個人收藏

  莎士比亞曾說:「珠寶沉默不語,卻比任何語言更能打動女人心。」,珠寶從人類社會建立初始即存在,且無論性別、年齡與社會地位都有其適用的款式。珠寶飾品隨著工藝技術、礦產發現和流行時尚而成長、變化,它像飲食一樣隨處可見,也像飲食一般不可或缺,深植於人類生活。無論貧窮或富裕,人們經常有裝扮的需要,或許史前時期某個人將貝殼、獸牙配飾在身上的瞬間,便是人類開始裝飾自己的開端,亦是珠寶史的濫觴。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稿人/呂紹彥   圖/華納兄弟台灣粉絲俱樂部臉書粉絲專頁、TOY-PEOPLE玩具人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稿/謝懿承、張采縈 攝影/洪欣慈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