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蕭妤珊 圖/網路

 

每至周末總有川流不息的人潮踏入西門町,琳瑯滿目的商品、時下流行穿搭,與令人大快朵頤的各式美食,總是吸引住不同族群的目光,使此地成為臺北地區著名的消費商圈。然而看似繁榮不衰的西門町,在過往歷史中曾幾度式微,隨著時代發展,它重新開始改變樣貌,再度躍上潮流的尖端,成為年輕人的娛樂天堂。

 

西門町原是臺北城外遍散墓地、人煙稀少的荒涼地。直到日治時期,為了發展臺北城的商業中心,總督府便仿效東京淺草區,將此地規劃成娛樂商業區,由於位於臺北西門城外,故名西門町。該地商業發源為電影產業,第一座戲院「東京亭」於一八九六年誕生,當時民眾也形成觀賞電影的風氣,電影文化逐漸萌芽,民國五零年代,峨眉路、成都路及武昌街先後興建不少戲院,使西門電影產業達到最高峰。

 

(圖一)1950年成都路上的戲院.jpg

1950年成都路上的戲院

 

戰後初期西門町一度沒落,而國民政府於此地興建八棟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名的中華商場,再次帶來人氣,每座商場所經營行業各有千秋,如唱片業、軍用品服飾、玉器古董、老人茶館等,絡繹不絕的人潮亦促使百貨業接連開幕,臺灣第一間大型百貨公司就位在現今中華路上,新舊商圈在此地交會,西門町儼然成為當時臺北地區最繁榮的商業中心區。

 

(圖二)1960年中華商場.jpg

1960年中華商場

 

(圖三)1960年西門町.jpg

1960年西門町

 

然而一九八零年代,因為臺北市消費重心逐漸向東移,西門町許多商業機能被取代,亦使西門電影街的輝煌不再,不少戲院紛紛關門大吉,加上捷運工程的建設,導致中華商場遭到拆除,西門町被迫進入一段沉寂時期。不過西門町並未因此沒落,政府展開一連串的改造計畫,加上當地店家力求轉型,並與政府聯手創造西門町新面貌,打造出全台第一條行人徒步區,且跟隨國際化的腳步,開始接納不同城市文化及青少年次文化,西門町遂蛻變為時下流行商圈。

 

 

(圖四)現今西門町一貌.jpg

現今西門町一貌

 

(圖五)現今西門町電影街.jpg

現今西門町電影街

 

時至今日,西門町因捷運通車形成便捷路網,再次成為交通便利之處,當地悠久的歷史人文成為這塊土地的文化基石,多元的外來文化街道豐富了西門町文化,除了帶動美食小吃的風潮,更是新一代文化流行的帶領者,也吸引國際觀光客的注意,使之成為觀光勝地。西門町的繁盛興衰對應著臺北走過的每段歷史,保存至今的西門紅樓蘊含著世代的記憶,透過商圈的更新,新世代締造出新的地方特色,繼承過往西門町的黃金歲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家周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